从上古时代开始,逐步形成了重要的两大系统的神话传说,一为西部的昆仑神话系统,另一为东部的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如夸父追日、共工触不周山及振滔洪水、西王母与三青岛等神话故事,都来源于昆仑。流行于东部沿海的燕国、齐国、吴国等地的蓬莱神话传说,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到苍茫浩瀚的大海和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的影响,出现了传说在海岛中有仙人居住、仙人都快乐逍遥、长生不死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神境仙界,这就是东部蓬莱神话系统的主要内容。
有史料记载,《云笈七签》:“祖洲,东海中,地方五百里,上有不死草生琼田中。……玄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十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芝著玄涧。涧水如密味,服之长生。……”《拾遗记》:“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州也。”随着海上三神山的传说和人们求仙的欲望,再加上一些方仙道士的宣扬,因而在沿海地区出现了海上求仙、寻觅三神山的热潮。尤其是,世俗间的君主帝王更是万分羡慕。
后世盛行海上求仙、寻觅三神山,起于战国时代,始作俑者当属齐威王。按史家考证,齐国的海港活动,主要在北方,即古登州一带,当时渤海的范围虽然比现在要广阔的多,但把仙山和海市蜃楼联系起来,则大致可以断定在登州(蓬莱)对面的海域。《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知,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这是说齐威王、宣王和燕国昭王的时代,已派出许多人到海中寻找三神山了,方位《史记》仅记及齐国和燕国,也就是今山东半岛北部和辽东东南部一带,古登州港为入海求仙的策源地亦言之成理。再从三神山的所在地分析,《史记》载“其传在渤海中”。所谓渤海,从历史地域而言,包括了今之渤海和黄海,应为齐燕东部之海面。鉴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今渤海应排除,而扩至今日之黄海,当然不是向南,而是向东。那么战国时方士从登州入海,因此,可以说登州港为入海求仙的起源地,这是没有什么可疑义的。
(二)
寻找“三神山”活动延续了有几百年之久,秦汉两代海上求仙达到了高峰时期。公元前年,秦朝灭了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大秦封建帝国,赢政称为秦始皇。始皇在位共12年。在全国初定后,为了宣扬他统一四海的功德,曾经五次巡视全国,其中四次到沿海巡视。始皇大规模的巡视沿海,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部沿海一带有原始氏族,曰赢族。“秦之先为赢姓。”(见《史记·秦本记》)传说中的三神山中有瀛洲。秦始皇认为,赢族就居住在瀛洲,自己是赢族之后,所以要派人去瀛洲,一是为了寻找仙人的足迹,二是寻求长生不老药。在《史记》中明确记载,秦始皇5次出巡,便有4次经由江海,3次环游山东半岛,主要海上活动,是在琅琊台、成山角、之罘、以及昌黎的碣石山四个点。
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年,秦始皇登基后第二年东巡选派徐福入海求仙活动。当时,徐福已30多岁,满腹经纶,跟别人做买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世面,在当地有些名气。他抓住秦始皇东巡的机会,举名上书秦始皇,书中说:“始皇帝中华一统天下,四海生平,皇恩浩荡,应与天地同寿,万寿无疆。今有海中三座神山,分别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上面有仙人居住,他们常吃长生不老之药,所以个个长寿。吾等愿以斋戒,带领童男童女上神山求药”秦始皇阅后大喜,下令召见徐福,始皇曰:朕命你出海求药,有调集物资和人员之权,望你速速筹划,早日出海求药。徐福带领一帮心腹之人急忙打造楼船,考察地形和海情,筹措征调带领着童男童女和五谷百工,共计三千余人,分乘四十余艘楼船,经过多次试航演练后,在这年的秋季,从胶州湾出发,扬帆东渡了。公元前年,秦始皇再次东巡,未见到徐福。公元前年,秦始皇又一次东巡,第三次急令召见徐福。这时始皇派他求仙已经九年了,徐福也没求得仙药,但不得不面见秦皇。始皇面对跪见的徐福怒问:这么多年为什么求不得仙药?徐福答曰:……最近,我去蓬莱求药,“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史记·秦始皇本记》)。
秦始皇即答应增派善射人随徐福出海寻大鱼,沿山东半岛一路寻至成山未见,在之罘海域才射杀一鱼。始皇很高兴,又让他继续求仙采药。徐福又带领部分人员,乘船沿着海流继续航行,这是徐福等人最后一次出航,具体时间应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之后、秦始皇驾崩的七月丙寅之前。据专家学者分析研究认为,徐福就是从登州浮海东渡的,徐福出航后究竟到达何处;“平原广泽”指何国何地?司马迁未指出准确的位置,致使后来传说纷纭。多数考古专家认为,徐福东渡是到了日本。关于徐福和秦始皇在黄海至渤海一带活动,史书上均有确切记载,看来绝不是杜撰臆造的。他们的活动均属望海求仙,蒙上一层神话传说色彩,其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秦始皇的巡幸蓬莱,引起了后来的求仙活动高潮迭起。汉武帝派出的求仙船和求仙人,都比秦始皇多,时间也长,甚至要亲自乘船出海从蓬莱渡海寻神山求仙药。应该说,汉武帝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汉武帝的海上巡幸活动,从第一次汉元鼎(前年)巡幸东莱(汉东莱郡,蓬莱港所在地,港在郡治北)起,至第八次巡幸东莱止,每次均到山东半岛,而且几乎每次都到登州。当然,他的求仙活动终归要以失败而告终。于是,太初元年,在他第五次巡幸海上时,命人筑城一座,称之为“蓬莱”,聊以自慰。此事史记多有记载,如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杜佑《通典》载:“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因筑城以为名。”蓬莱古城东门称望仙门,上悬“望仙旧迹”匾额,可视为汉武帝登临望海之处。
(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蓬莱,尤其鲜明突出的神话题材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博得了世人殊宠,尤其是后世著名文人墨客,常把登州港和入海求仙联系起来,蓬莱也便自然地成为神灵仙界的代名词。如晋时郭璞的《游仙诗》:“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唐时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杜甫的《秋兴》:“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陆龟蒙的《新沙》:“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宋代李清照《记梦》诗云:“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苏东坡《望海》云:“东海如碧环,西北卷莱州;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王玲的《暑旱苦热》:“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秦观的《满庭芳》:“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王和卿的《拔不断》:“胜神鳌,卷风涛,脊梁上轻负蓬莱岛”。
元时杨载诗云:“不信弱水三万里,此身今昔到蓬瀛”。清代施润章《重至海镜亭》:“借问蓬莱阁,何如此地看。三山平对掌,万里入凭栏”,等等。电影、戏剧《天仙配》中,七仙女也说:“我家本住蓬莱村”。在,凡是被称为人间仙境的地方大多冠以“蓬莱”二字,这都是有根据的。乃至到了宋嘉佑六年(1061年),丹崖山上建起了“蓬莱阁”,海市奇观与仙阁凌空相得益彰,加上文人学士的广泛渲染传播,蓬莱仙境更是闻名天下。宋末,登州民间开始流传“八仙过海”的传说;元末全真教兴起,八仙传说中的吕洞宾、汉钟离成为该教“北五祖”中的人物;元、明、清各代,神仙传说纷纷附着于蓬莱。从某种意义上说,蓬莱就是东方神仙文化的起源地。时至今日,蓬莱民间还一直保持着神仙文化传统,一直传承延续着慷慨激昂的历史话剧,演绎着美丽生动的人间传奇和东方神话。
作者/来源:北呗呗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