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滚滚,敖江滔滔。两江于此连接,相拥入海,这就有了连江的地名。连江作为县治,已有多年历史,只不过早期不称连江,叫温麻。那时闽江口以北、太姥山以南闽东沿海的广袤大地都属温麻县。连江县城曾是它的县域治所。只是到了唐武德六年(年)才由温麻析出置县,称连江。多年的风雨淘洗、日月淬炼,为连江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温麻望邑,美秀无匹”“魁龙坊,翔鸿鳌”。连江县城西面的魁龙坊,赓续温麻文脉,荟萃地域文化,文人辈出,群星闪耀,是了解多彩连江历史,特别是明清历史的“活化石”。徜徉其间,可邂逅许多文化名人,感受这片历史星空的灿烂辉煌。
魁龙坊建于宋代,坐落于天王前街与化龙街相交处,跨两街十巷。街区坊巷纵横交错,清幽整洁,分布着数十座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民居,连栋簇拥,飞檐翘顶,青砖粉墙,马头墙此起彼伏,其中不乏高墙大院的官邸豪宅。置身其间,恍如穿越历史,走进明清时代。
魁龙坊内,魁龙桥最为著名。这座蕴含“龙门夺魁”之意的小桥,始建于宋嘉定九年(年),几经毁修,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颇为壮观的亭桥,上为凉亭,清风习习,下为小溪,流水潺潺。此桥虽短,连江城里却无人不知。何故?原来桥建后,所有的连江举子进京应试,知县皆在这“龙脉要穴之地”为他们送行。说来也怪,不知是“龙脉”契合,还是感于官府“盛情”,路过此桥进京赶考者,金榜题名的学子日益增多。从桥边石刻的“魁龙榜”上开列的进士名单可知,连江县自宋嘉定十年(年,建桥第二年)起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年)多年间,中进士人数达名。其中宋咸淳元年一科,就有22名连江学子金榜题名。虽然总体上榜数不及莆仙等文献名邦,但在当年只有5万人(南宋)的县份来说,这个数量也算不容易,连江文风鼎盛可见一斑。上榜者越多,魁龙桥名气自然也就越大,成了学子心目中“鲤跃龙渊”之地。
从魁龙桥走过的进士不乏名人。明宣德八年(年)一科,连江学子赵恢为一甲第二名,榜眼。他任翰林院编修后提为侍读,为经筵讲官,给皇帝讲解经传史鉴。此后多年,连江人胡绍峄,于乾隆三十五年(年),进宫殿试,获甲榜第三名,成了探花郎,时年61岁。年过花甲的白头翁居然高中,一时传为佳话。皇帝见其年迈,不堪担任繁重工作,便起用其为教授,委任泉州府学。这位老眼昏花的探花,倒也兢兢业业,专心传经授学,培养人才,居然活到了90岁。榜眼有了,探花有了,只差一个状元。不过,在魁龙桥修建前多年的宋淳熙元年(年),连江就出了个“两优释褐”状元郑鉴。这样算起来,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连江全了。
进入魁龙坊,迎面而来的是游琏先生。这位年前的明代八闽贤士,如今人们在巷口为其立起高大塑像,展示其翩翩风姿。游琏于明武宗正德六年(年)进士及第,曾任山东登州知府、海南兵备副使、江西省布政司参政等职,为官清廉,民怀其德。在登州为官时,他曾重修蓬莱阁,御史赞他可与宋代登州太守苏轼媲美;在海南任职时,因剿匪有功,百姓竖“平黎之碑”,并建生祠以记其功。游琏对抗倭名将戚继光还有举荐之恩。据传,游琏在江西布政司任上,为培育人才,曾提拔山东举子戚继光。戚来福建剿倭前,其母特地交代说:“此行须拜访游公,他是你获取功名的恩人。”游琏病故后,戚继光还前往小湾山游琏墓前祭拜,并重修游琏墓陵,供后人瞻仰。
魁龙桥上还“邂逅”了吴文华先生。吴先生晚年捐赠80亩义田兴建的学宫就在魁龙桥边,为办学事他经常行走在魁龙坊间。这所名曰“连江理学院”的学宫就是连江实验小学的前身。吴老先生捐办义学数百年来,一泓文脉就像桥下的流水一般静静流淌,生生不息,万千学子从中吸取营养。吴老先生若泉下有知,当感欣慰。
吴文华于嘉靖三十年(年)中进士后,宦海生涯30余年,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可谓“国之重臣”。他秉公执法,不避权贵,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时人赞其:“骏烈光乎一代,清风冠于八闽。”明万历帝登基时,下诏表彰天下施政成绩超群的人物,25人中吴文华名列榜首。吴老先生返乡后在家乡斗门山建起七层含光塔。“含光衔日,凤城披金”,至今仍是连邑一道胜景。老先生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其书法笔走龙蛇,有怀素遗风。先生平生酷爱寿山石,为寿山石收藏第一人。
陈第先生故居与魁龙坊仅一巷之隔,也常来往于魁龙坊街巷间,魁龙桥头我们“不期而遇”。陈第先生连江人都很熟悉。与魁龙坊相邻的陈第公园内耸立的陈第塑像,一手抚剑,一手握卷,体态魁梧,眼神犀利。先生号温麻山农,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忘桑梓,不忘故园。早年跟随戚继光抗倭与戚成了莫逆之交。他为戚继光献上的“土撬平倭策”,一举扫平骚扰马鼻滩涂的多名倭寇,为保家卫国立了大功。晚年去官回乡后,游历名山大川,70岁多高龄还游遍“五岳”,得意地给晚年自己号“五岳游人”,故有“南方徐霞客”之称。
陈第自称“吾性无他嗜,唯书是癖”,经过几十年穷搜苦求,共搜集了各种书籍余种,一万多卷。他著作甚丰,在学术界与顾炎武等大师齐名。他考察台湾风情写下的《东番记》,为我国研究台湾的首篇珍贵历史文献。陈第著作全部收入《四库全书总目》。令人不解的是,讲普通话“来”“奶”分不清、满口虾油味的连江人,居然还出了一位古音韵学家,当代语言大师王力先生称陈第为古音韵研究的“开路先锋”。军事家、旅游家、音韵学家三顶桂冠都落到了陈第身上。“……试问当世诸君有超而上者,谁耶?”陈第的爱国精神和学术造诣人们极为尊崇。
魁龙坊走出的名人还有:宋嘉熙二年(年)曾任参政知事、正二品副相常挺,明洪武二十一年(年)进士游义生。常为连江历代担任京官职位最高的乡贤。游曾任山东监察御史,因愤切进谏捍卫孟子亚圣配享地位,招来横祸,入狱身亡。游琏便是游义生的后人。故不畏权贵、正直清廉成了游氏祖训,遂产生了“卫孟忠臣昭汗简,平黎伟绩著青缃”颂扬游氏官宦的名联。坊内孙氏宗祠楹联曰:“同榜科名三桂萼,历朝风宪七兰台”,说的是明代进士孙钦与堂兄弟孙后、孙禹“一门三举人”,唐末至明末孙氏出了七位御史。自宋以来魁龙坊孙氏一门共出了28名进士,80名举人,真可谓“人才辈出,声名鹊起。”
魁龙坊如今尚存明清和民国古民居23处,风格独特,古香古色。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三座十厅”的游家宅。位于魁龙桥边的这三座游氏古厝,始建于明代中期,沿街而立,齐头并列,相拥成簇。第一座为游家支房祖厝,第二座为“德光堂”支祠,第三座为游家族人私宅。古宅为穿斗式拱横梁构架,梁架上镂空透雕典雅精致,松、菊、梅、竹及蝙蝠造型生动,雕刻精巧细腻。古宅内有老屋数百间,还配有花园假山。游琏致仕后便退养于此。因古宅三座相连,每座各三进,故有“三座毗连九进十落厝”之称,古厝正门刻游氏祖传楹联:“柳色明青琐,花香入紫薇”,横批为“薇省传香”。借“青琐”“紫薇”唐玄宗时官职代称,期望游氏官宦之家的家风家德代代相传。
数百年的文脉流传,魁龙坊处处漫溢文化味,从古厝名称就能感受出来。“玉壶庐”,让你感受“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韵;“修齐斋”,使人品味修身齐家的门道;“贤心苑”,让你重温见贤思齐的古训;“杏村苑”,请你感知名医的高尚医德;“秋江吟院”,诗词唱和,书香弥漫;“市井人家”,百姓居所,传统风味;还有万国公馆、玲珑小镇、雪里小院等,无不充满诗情画意。一处古厝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从魁龙桥向东沿街走到尽头,有一面宽厚的石墙,宋郑思肖先生的诗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赫然在上。郑老先生长年奔波在外,与家乡少有联系,但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杰出的诗画才华,早为家乡人民所仰慕,亦为国人所钦敬。令乡亲引以为豪!如今虽然先生离世已多年,但乡亲们从没忘记这位“民族意识浓烈的人”。先生的诗句,将激励着魁龙坊街区乃至连江人民,赓续文脉,忠贞爱国,一心一意,追逐中国梦!(林思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