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淡雾山东黄海之滨有座烟台山,山脚下有座亭台,名曰“惹浪亭”。这座依山而建的小亭,面朝大海,静听涛声,任凭狂风巨浪,兀自岿然不动。这座亭子成了烟台山的标志之一。初识惹浪亭,其门牌上“惹浪亭”三个字,不由得在脑海里联想到一句古诗:“沧浪之水淸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句古诗来自后世描写屈原流放的《渔父》。“沧浪之水”不一定证明得了屈原的清白,但却可以因为屈原流传千古,为人津津乐道。而让人哑然失笑的“惹浪”这两个字,这亭台下潮起潮落的“惹浪之水”,也在绵绵不断地招惹着八方来客,让观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惹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目。经常在烟台山脚下的滨海路上行走,你会神奇地领略到这里五颜六色的大海,已至会让你困惑,到底哪种颜色是它本来的面目?不信,你看看。有时,这里的大海是乳白色的,特别在白茫茫的雾天的时候,海面犹如蒙上了一层丝滑的奶油,白雾和海面浑然一体,海里的礁岩、小船、孤岛就像漂浮在半空之中,让人一时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有时,这里的大海是碧绿色的,整个大海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岸与岛之间,晶莹剔透,凝结了灵气,凝固了时光。有时,这里的大海是蔚蓝色的,像整个天空倒置下来一样,深邃,悠远,将整个心神拉向辽阔的天际,叩起心灵之门,沉思人生羁旅。有时,这里的大海是无色的、透明的,礁岩躲在海平面之下若隐若现,彩色的贝壳陷在海沙中不能自拔,游弋的鱼儿像是漂浮在空旷的沙滩上,被折射的阳光追随着海浪一缕一缕涌向海岸,澄澈覆盖了所有的一切。有时,这里的大海是银色的,明晃晃的,细波如锦,海平如镜,孤帆在云影中穿梭,月色如碎银般散落。是的,这就是烟台的海,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时间,气压、温度,都会影响它的颜色,它都会以不同的面孔示人。惹浪之水雄兮,可以壮我怀。不得不说,惹浪亭中观浪,会有一种世间少有的感受。特别适逢潮涨时段,每当一定级别的东北方向海风来袭,那场面可不止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了。亭中的视角望去,巨大的海浪一波又一波撞击着围护城市的堤岸,激起的浪花高达十数米,那气势磅礴的力量仿佛要卷走整个城市。这时,如果你在城市海边的围栏边看浪,则会是另一番景象:巨大的海浪仿佛将大海倾倒在你的面前,你会感受到大地的震颤,你会感觉人的个体如此微弱渺小,想夺走你、吞噬你根本不容任何抵抗。不过,也就只是随便想想,因为每当这个时候,守护治安的警察就会封锁海岸,你想近距离观看都没有机会。这时,纵使你开着车子在滨海路上行驶,你也没有机会停下来观看滔天海浪,因为警察会一直盯着每一辆心怀不轨的车辆。惹浪之水乐兮,可以泊我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烟台山下的惹浪之水,钟灵了山海,润泽了大地,涵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里,有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有将西洋苹果引进烟台的美国传教士约翰,有创办中国第一个工业化葡萄酒厂家的爱国华侨张弼士;这里,古有在蓬莱为官五日写下脍炙人口《海市诗》的苏轼,今有情系故乡写下名篇《蓬莱仙境》的杨朔;这里,古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今有活捉“座山雕”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是这里流传最广的中国民间神话传说。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甘醇葡萄酒、鲜美小海鲜、千年蓬莱阁,在这钟灵神秀的人间仙境里,哪一样不让人垂涎和神往。这山与海雄浑的交响,时时刻刻叩响着人们的心门,让人怎么不由衷地热爱这片赤诚的土地。人生好多美丽的风景,此处便是最好的停泊。《陌上风文艺》主办:金穗文学社主编:王新靖杨新刚主创:白来勤亦凡杨崇德淡雾王安之苏银东毕琼孔凡勇白春业完颜蕙蕙编辑:单连强朱婧滕悦赵曙光许冉冉郇长亮崔吉皓信箱:shirihefox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