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蓬莱阁 >> 蓬莱阁发展 >> 正文 >> 正文

微靖江玉皇殿察院弄靖江这些奇怪地名

来源:蓬莱阁 时间:2023/3/11
专家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98.html

“你家住哪儿?”

“我家住玉皇殿,你家呢。”

“玉皇殿?我家还住蓬莱阁呢。”

诶,外地人可不要以为这是在开玩笑

靖江还真有这么个地方叫玉皇殿!

在靖江,很多地名早已经融进我们的生活日常

你知道哪些有意思的地名吗?

今天小微带大家去找一找吧~

察院弄

察院弄在骥江路与人民公园之间,是一条弯折的小弄,不经意就会错过它。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太多以前的模样,路面硬质化改造,居民楼紧致排布。不过。察院弄所传承的文化根脉可谓久远。

察院弄地名源于古代靖江建县后所设的察院公署,时间可追溯到明成化九年,即年。察院公署的工作职责相当于现今的组织监察部门,察院公署于清朝乾隆年间裁撤。察院裁撤,临街屋成为民居,察院弄自此正式命名。察院弄自古是个名人巷。刑部员外郎、绍兴知府朱煦,参与《群书拾补》审定的清代学者朱基绎等不少靖江古代名人都居住过察院弄。

此外,察院弄地名石碑还是靖江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

布市里

现在和家人回忆起来,小微妈妈会说,以前总会去布市里买衣服、逛街。布市里,定此地名,自然是与布市有关。

相传,靖江城自明朝中期建县后,在城的四周开了条护城河,西门的护城河有条支流由北面当时的“山海镇"通到现在的团结路。这条小河,东岸高,西岸低,两岸杂草丛生,无人问津。后来,有不少农村劳力在农闲是为养家糊口,到这水西门附近来当挑夫,帮一些来往客商卸货装货。其中有位瞿姓的青年为人忠诚老实,干活时吃苦耐劳且心细,深受客商们的信赖。有位通州织布厂的销售员只要到靖江,总喜欢让这位姓瞿的青年帮忙卸货上货,久而久之,双方建立了感情。某日,通州客人见小瞿卸货时忙的汗流浃背,水湿衣衫,甚为怜悯,便说:”你年纪轻轻,做装卸工甚为可惜。这样吧,只要你愿意做生意,我就从纺织厂赊点白布让你设摊经营,先给布你做本钱,以后批货时结清前批货帐。“小瞿听后回家一商议,全家都十分高兴,便把通州客人请到家,谈妥了一些细节后,准备了一张竹榻和两张板凳,在城河支流的东岸上做起了销售通州大白布的生意。

在过去,只有官宦人家才穿的起绫罗绸缎,通常的老百姓,尤其最底层的农民,只有靠自己种点零星棉花,将其纺成纱,再请来机匠,多少人家合织一机,分得几尺白布,供家主做件新衣外出应酬,一般家人都是补丁叠补丁的凑合着穿件破衣。当发现到城区有通州大白布来卖,而且价格又不高,老百姓便纷纷上城赶集,或以钱买或以棉换,再到染店买点颜色回家,将白布染上颜色,为全家老小添置新衣。

小瞿的白布生意越做越大,也吸引了朱、陈、童、胡等各姓的农民,到这河东岸或用竹榻或用铺板搁起来贩卖起通州大白布。后来生意兴旺,光卖大白布已不适时,所以大家又设法到苏州进些贡呢布和杂花布。生意做大后,钱也赚到了,于是家家便在河岸的高地上搭起了简易的棚子,早上设摊,夜里收货。时间一长,棚子翻建成屋,门前作店面仍然设摊卖布,全家人也由乡下迁来城区居住,逐渐发展成了一条里弄。在为这布市场起地名时,农民出身的生意人就事论事地说:”这布市场不在官道上,也不在大街上,只在这个小里弄里,就叫’布市里‘吧“”布市里“这个巷名,一直延传至今。

现在的布市里,已经完全没有了旧模样,但依旧承载着靖江的商业发展。

胜利街

胜利街原为靖城西门护城河外一条南北向土路,百姓在此设摊交易,渐成街市,称西河路。年1月,靖城解放后,更名为胜利街。

胜利街老照片

胜利街如今串联上海城和德诚城市广场,从以前到现在,胜利街都掌握着靖江人的购物和娱乐密码。

朱大路

很多人和小微一样,初次听到这条路,都会有些奇怪,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按照习惯猜想,莫不是这附近姓“朱”的人家比较多?

查阅资料,关于这个地名其中一种说法是,这条路本来没有路名,路修成后因路面比较宽阔,旧时的猪贩子从沿线农民手中收购生猪后从这条大路上将猪群赶到靖城出售。于是人们就将路称为“猪大路”,后来又讹传为“朱大路”。

迎春桥

迎春桥平时是真的不显眼,小微如果没有可以找,不会知道平时经过的这座桥,有着哪些故事。迎春桥已有余年历史,今天的迎春桥与路同宽,被修建成了现代化的平坦公路桥,桥下流淌着古巽河。

历史上,迎春桥的出现与巽河紧密相连。明代建县后的一段时期,靖江兴修城池与护城水系,在古县城外围开城河,并疏浚了一条巽河,以巽河北接城河,南入古苏家港,通往长江。巽河开通后,横跨巽河的迎春桥随之修筑。

建成初期的古迎春桥并不临江,但清代嘉庆年间的大面积坍江改变了迎春桥以南的地貌。年,靖江突遭极端天气侵袭,狂风大浪由东南直奔西北,直冲靖江沿江江岸,江岸被潮水猛烈冲刷迅速坍塌,致使古县城南门外天后宫、关帝庙及东门外的文峰塔等许多建筑物先后坍入江中。幸运的是,坍江坍至迎春桥外停止,迎春桥幸运留存,彼时的巽河只剩下河口短短一段,长江距城墙仅有百余米。

县城暴露于江滨,给外敌入侵制造了动机。据靖江军事志记载,鸦片战争时期,一支侵华英军曾经从迎春桥处登陆,进犯靖江。英军入城大肆行凶,致百姓死伤。靖江人民埋伏于迎春桥所在的巽河口,利用堤岸、城墙等地利,与英夷作战,英勇地击退了英军。

关于抗英事件的详细描述,在靖江军事志、清代靖江县志、靖江梓溪刘氏宗谱等诸多史料中均有记载。年8月14日,10多名英军驾小艇驶入迎春桥下的巽河口,入城行暴,靖城民众群起而攻之,当日,一名英军头目迷路逃窜,被城墙上郑姓少年投砖石击破头颅而死。15日上午,百余名英军驾着数艘炮船,再抵迎春桥,意图报复。靖江兵壮稀少,在知县的带领和刘氏等大家族的物资协助下,绅士、民众和兵壮备战迎春桥北及巽河口周边,众志成城,利用天时、地利,以抬枪、鸟铳射击重伤英军船炮。

靖江百姓英勇齐力抗英,让侵华英军“遂遁去,不敢复窥靖江”,此事迹在中国鸦片战争史上也颇有影响。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简编》中,都对靖江人民自觉抗英的豪勇壮举专门做了记述,并给予高度评价。

天妃宫桥

小微总爱去天妃宫桥附近闲逛,交错着横港、周边有着三江路等热闹街道。

而有关天妃宫,靖江虽不靠海,但三面临江,地理位置独特,在旧时人们去苏南必须乘船过江。江中暗沙或隐或现,每逢风高急浪时,船上篙橹无法控制,船只时常触沙翻沉。为此,民众也从心底里想祈求天妃娘娘保佑过往船只及乘客的安全,纷纷倡议建造天妃宫以便祭拜。这种倡议也迅速得到了各界的响应,选址就在现天妃宫旁,基址三亩二分,正殿三间,后神堂5间,东西厢房8间。建造费计白银两,延僧主持在内。另拨捐香火田44亩。其后香火不断。嘉庆十八年,靖江段长江滩发生特大洪坍,一直坍至天妃宫庙前。应合了传说中的天妃娘娘护佑,靖江旧城才免遭其难。但为确保其安全,第二年仍用黄石筑堤围护。其后数年中,江心的鹤州沙不断涨滩与天妃宫左右一线的江岸整并成为陆地。以后经历岁月变迁,原有的天妃宫庙已渐废而不复存在,但有关天妃娘娘的美丽传说与其天妃宫名,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美人港

美人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小微了解到,美人港在东兴镇,叫她美人港,是因为它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大约在道光十四年左右,现在的东兴镇临近长江之滨,常遭江水冲击,有倒坍之势。当地群众集资筹款在一条无名港边建了座文昌宫庙,塑了文昌菩萨,以求永保太平。

一年初秋,连下三天暴雨,台风呼啸不停,江水猛涨,浪拍堤岸,江堤、港岸被冲豁,稻田淹没,房屋倒塌,老百姓只好搬到江堤、港岸和高墩上搭棚栖身。住在港边的一妇女,看到不少人不去抗洪救灾,而烧香敬佛,求菩萨保佑,她心急火燎,扛起锄头,走进庙内,将文昌菩萨推倒地上,并大声说:“水快冲进庙里来了,俗话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们还来顶礼膜拜干啥!”这一举动,遭到了一些善男信女的非议。

此时此刻,县知事下乡视察灾情,组织群众抢险救灾。他号召大家筹集青竹、芦苇、草袋、绳索等,人人上堤,挖土方,填草袋,扎地龙,打实坝,堵住洪水倒灌。这位青年妇女因丈夫生病,顶替上堤,和大家干了七天七夜。终因精疲力竭,脚下一滑,栽入港中,正好被甩下的地龙压在港底。大家见此惨状,嚎啕大哭,撕心裂肺,化悲痛为力量,与洪水战斗到底,以实绩告慰英灵。人们终于堵住了江水。

待到冬季,草枯水低,百姓又将土堤翻开,找出这青年妇女的尸骨,用棺木将她葬在殉难的港边。因该女天生丽质,长得漂亮,被周围村民誉为“美人”。百姓念念不忘她为治水献身的高尚品德,就把这条无名港取名为“美人港”。

以上这些地名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你都了解吗?

你还知道靖江哪些有意思的地名呢?

快来证明你“老靖江”的身份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