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早,我们跟随李翠翠乘坐最早一班渡船前往刘公岛。潮润的海风迎面扑来,一望无际的海面,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扼守渤海、被称为“不沉军舰”的小岛的过往故事。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第一站便来到位于刘公岛最东头的北洋海军炮台遗址——东泓炮台。如今这里已经修葺一新,沿炮台台阶向下,兵舍和炮台坑道相互贯通。
李翠翠是刘公岛教学区讲解员。“去年6月,我们完成对东泓炮台的修复,陈设布展让许多游客印象深刻。如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正在筹划对岛内所有炮台进行维修。将来,刘公岛会再多一处感受甲午战争历史的景点。”当时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的李翠翠见证了这里的点滴变化。
这两年,李翠翠过得格外充实而坚定。她不仅为越来越多走进刘公岛教学区的党员干部群众讲解,还和越来越多的同事们“走出了”刘公岛教学区。他们组成了“民族复兴有我在”宣讲小分队,把这段历史、这段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总书记说,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李翠翠介绍,去年,在刘公岛人共同努力下,“定远”号纪念舰迁址到岛内,新址位于甲午战争陈列馆东侧,与历史上“定远”舰沉没海域遥相呼应。
眼下,在位于刘公岛西侧的北洋海军机器局、工程局、鱼雷修理厂旧址,70名工匠正在加紧进行文物建筑的修葺工作,力求原汁原味保留北洋海军时期的建筑风貌。李翠翠说:“这里将被打造成刘公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采访期间,记者遇到了前来参观的济南纺织厂退休职工吴勇。“看到这里的文物、史实,感觉非常震撼。刘公岛见证了甲午屈辱,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历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这段历史!”
刘公岛由旅游岛向人文岛转变的同时,李翠翠也给了自己一个新的职业定位:“历史敲钟人”。在她看来,“刘公岛是一座民族警醒之岛,讲解员就是警钟长鸣的敲钟人,将这段历史叩击在每一个国人心中,变精彩一讲为精彩每一讲。”
在胶州半岛的最北端——蓬莱市,丹崖山上的蓬莱阁望海而建,伫立近千年。蓝色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和红色党性教育的使命担当,在这里有机融合。
5月12日,记者随蓬莱市文旅局副局长王晓楠漫步蓬莱阁,一草一木、石碑石刻都仿佛穿越时空;拾级而上,窗格瓦楞古意迎来。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冒雨登上了蓬莱阁主阁。当时担任讲解工作的王晓楠记忆犹新,“总书记殷殷嘱托: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
“我们脚底下,就是丹崖山。”站在“海不扬波”平台上,蓬莱阁风景区的邢光杰介绍,蓬莱阁所坐落的丹崖山通体赭红,是为“丹崖”。“丹”字,也表达了几代仁人志士的一片爱国丹心。
文物“活”起来,才能彰显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为让文物“说话”,过去两年,蓬莱阁发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登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吸纳志愿者与景区的讲解员一起,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它们不再是展柜中的一抹凄凉身影,也不再是古建筑的一个单体。今年疫情期间,景区关闭,线上平台开展“云游蓬莱”直播,点击量突破三千万次。
站在观澜亭上,俯视沧桑水城,仿佛能看到中国古代海防的兴衰。“蓬莱水城的军事功能虽然已不复存在,但过去的历史一直激励着我们。如今,祖国的海防实力是戚继光年代远不能比的,我们能够触摸的历史,给予今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王晓楠说。
蓬莱阁旁,环绕北小海,蓬莱市以总结弘扬民族英雄戚继光精神为主题,在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大框架内,正在打造蓬莱党性教育基地。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5月12日下午,记者遇到前来学习的蓬莱市公安干警,他们大声吟诵着碑廊上印刻的戚继光诗词。每一个人走之前,都在基地发放的“初心五问”问卷上,写满密密麻麻的一页纸。紧贴时代、直面现实、触及灵魂的发问,让学员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一位干警说,“来基地听一次课,受用一辈子。”
蓬莱市党性教育基地筹建办公室副主任刘玉焕告诉记者,基地主体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蓬莱水城、戚继光纪念馆等现场教学点组成,面向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培训,面向社会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开展戚继光学术研究、展示蓬莱历史文化资源。过去一年,蓬莱市深入开展戚继光文化挖掘、研究、宣传工作,《戚继光大传》《戚继光志》《戚继光诗稿》等戚继光系列文化丛书即将出版。
历史就是一本极富营养的“百科全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时时回望,才能初心不改。
在蓬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回顾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萌芽、发展、兴衰的历史;在振扬门城楼,俯瞰蓬莱水城,了解登州海防的地位和作用;在戚继光纪念馆,学习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报国情怀……横贯古今的蓬莱阁,恰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细读的“历史书”。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