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而古代的阁楼建筑就很能体现这种特色。天无极、地无垠,在广漠无尽的大自然中,人们并不安足于自身的有限,而是想要与天地交流,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升华的体验。在古代,嫦娥、羽人、飞仙是表现古人这种追求的神话幻想,而楼台观榭则是现实的体现。滕王阁(图源于网络)“阁”与“楼”一样,均属于古代高层建筑。由于这两种建筑形式相近。不易辨认,人们时常将楼和阁联系在一起,叫做“楼阁”,将“楼”和“阁”视为一体。其实二者的使用很不相同,相对楼而言,阁却别有一番妙用。什么是阁?阁由起源于巢居的干阑式建筑,经过进一步发展而成。阁的平面可为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一般四周设木桶扇。但随着楼房的兴起,阁遂演变成供佛、藏书、游息、远眺之用的建筑物。阁的外立面中腰处有平座和腰檐,沿平座设上层的外走廊,在室内是一层天花与二层楼板间的结构层,也就是通常说的暗层,暗层是区分阁与楼的重要特征。蓬莱阁(图源于网络)在建筑群体中,阁也大都是主要建筑,如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北京故宫内的体仁阁、宏义阁等。阁在四面都有窗户还设有门,门外是平台,可以供人在上面游走、观景。此外,阁也可指古代女子的卧房,女子出嫁被称为“出阁”,即源于此。什么是楼?楼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在园林建筑中多为两层,个别也有三层的。楼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主要用于观敌瞭阵,后来发展成为供人居住的住宅,主要用于居住女眷。黄鹤楼(图源于网络)严格一点说,楼只在一面或两面设窗,供人们凭窗观景之用。这有点类似今天的楼房,通常是南北屋,南北开窗。也有挑出平座的,但仅限于一面设有可走出室外凭栏观景的平座,有点类似现今楼房的阳台。楼的造型有多种多样,但园林中的造型是一层为厅堂式建筑,外部设有立柱,用以支撑上层建筑,并形成一种外廊。楼的二层设有窗。若楼与楼之间的二层相通,称之为“串楼”,楼内有廊相通,可绕行一圈的,称为“走马楼”等等。阁与楼“重屋为楼,四敞为阁”这是楼与阁的重要区分点。通常我们很难区分哪座建筑是楼,哪座建筑是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将楼与阁混为一谈,连楼阁一词也是混在一块使用的。但在古时楼与阁是有严格区分的。岳阳楼(图源于网络)楼与阁的相同点是二者均为“重屋”,也就是说楼与阁都是两层或以上建筑。但阁四面皆有窗,且也设有门,四周还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平座设有美人靠,供人休息,凭栏观景。阁与楼的发展古代阁楼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楼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汉代皇帝崇信神仙方术之说,认为建造高峻楼阁可以看到仙人。武帝时建造的井干楼高达"五十丈"。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种楼阁。佛宫寺释迦塔(图源于网络)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国现存*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历史上有些用于庋藏的建筑物也称为阁,但不一定是高大的建筑,如石渠阁、天一阁(见藏书楼)等。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如黄鹤楼、滕王阁等。中国古代楼阁多为木结构,有多种构架形式。以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所构成的高楼,称井干式;将单层建筑逐层重叠而构成整座建筑的,称重屋式。五岭阁(图源于网络)唐宋以来,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之间不相通,构造交接方式较复杂。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称之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变异的楼阁构架形式。当然,阁和楼的共同点就是都可以点缀园林或登高赏景,如山东登州的蓬莱阁,就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古代滨海建筑,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客前去游玩。所以说,”阁“和”楼“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再去景区游玩的时候,可以好好欣赏,加以辨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