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赵瑞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季羡林应国内文化机构邀请,或作考察访问,或出席重要学术会议,因此有机会参观、游览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区。季羡林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使读者受益。年10月,《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会在烟台召开最后定稿会议。会后季羡林与朱德熙、吕叔湘、姜椿芳、周祖谟等大家一起登蓬莱阁观海。其实,就在去年同一时间,季羡林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会在烟台召开的第一次词条编写审稿会后,就曾登上蓬莱阁,由于时间紧迫,只是匆匆游览,印象不深,季羡林也说,“仿佛没有进入‘角色’”。季羡林时隔一年,季羡林又来到烟台,并再次登上蓬莱阁。这时,因《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已经定稿,季羡林心里颇为轻松快慰,加上能和老朋友同登蓬莱阁,因此“印象当然比去年深刻得多,自己也好像进入了‘角色’,看来非写点什么不可了”。季羡林大赞蓬莱阁“蓬莱大名垂宇宙”,他来到蓬莱阁以前,因受“蓬莱三山”传说的影响,“总幻想这里应该是仙山缥缈、白云缭绕,仙人宫阙隐现云中,是洞天福地,蓬莱仙境,不食人间烟火。”然而来到蓬莱阁后,季羡林发现“眼前看到的却并不是这种情况。只不过是一些人间的建筑,错综地排列在一个小山头上”。然而,季羡林对事物抱着达观的态度,他说,“(蓬莱阁)既然是在人间,当然只能看到人间的建筑。”当他以鉴赏家的眼光来看待蓬莱阁,又觉得蓬莱阁的建筑还是不错的,碧瓦红墙、崇楼峻阁,掩映于绿树丛中。一进入嵌着“丹崖仙境”四个大字的山门,季羡林认为这算是进入了仙境。所谓“丹崖”,指的是此地多红石,另外还有四大块红石耸立在一个院子里面。“进入天后宫的那一层院子”,引起季羡林注目的,“不是天后的塑像,而是那一株古老的唐槐”。季羡林发出感慨:这棵唐槐“在这仙境里生活了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然还没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但是老态龙钟,却又枝叶葱茏,浑身仙风道骨,颇有一点非凡的气概了”。对蓬莱阁的“天后海神像”,季羡林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此地近海,渔民天天同海打交道;大海是神秘难测的,不知道有多少渔民葬身波涛之中。他们迫不得已,只好乞灵于神道,于是就出现了天后。”然而,正如季羡林所言,“在这个端庄美丽的女神后边,不知道包含着多少血泪悲剧啊!”季羡林继续描述道,“到了最后一层院子,才真正到了蓬莱阁,阁并不高,只有两层。过去有诗人咏道:‘登上蓬莱阁,伸手把天摸。’显然是有点夸张。但是,一登上二楼,举目北望,海天渺茫,自己也仿佛凌虚御空,相信伸手就能摸到天,觉得这两句诗绝非夸张了。谁到这里都会想到蓬莱三山的传说,也会想到刻在一个院子里两边墙上的四句话: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登上蓬莱阁,就绕不开关于八仙过海的话题,但季羡林认为这太渺茫无稽,但海市蜃楼却是真实的。季羡林从前读到、听到过海市蜃楼的情景,心中向往已久。但他知道海市蜃楼极难见到,但这并不影响使他想起曾在登州做过五天知州的诗人苏轼。苏轼写过一首诗,就叫《登州海市》。对此,给季羡林一行做导游的小姑娘却说,其实苏轼并没有看到海市,因为他在登州的时间实在太短,而且是岁暮天寒之际,季羡林也怀疑苏轼是故弄玄虚。但是,对于治学严谨、凡事讲证据的学者来说,季羡林对苏轼诗中所写的虽有怀疑,却没有轻易否定。他说,“又焉知海市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呢?”这真是通情达理。苏轼究竟在登州看到过海市吗?季羡林认为,“登州人民并不关心……尽管苏轼只是……待了五天,他们还是在蓬莱阁上给他立庙塑像,把他的书法刻在石头上,以垂永久”。史载,苏东坡在登州短短的五天里,还是尽其所能为当地人民做了一点好事,因此人民没有忘记他。季羡林因之感慨道:“苏轼在天有灵,当然会感到快慰吧。”季羡林游遍蓬莱阁,不禁抚今追昔、幻想迷离。八仙的传说渺茫难稽,海市蜃楼又不能看到,这让他“心里感到莫名的空虚”。但那个潜藏在他心中的对蓬莱三山的美好想象却始终不曾离开,而且让他愿意相信“在蓬莱阁附近的某一个海中真有那么一个蓬莱三山”。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