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蓬莱阁 >> 蓬莱阁介绍 >> 正文 >> 正文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闪电

来源:蓬莱阁 时间:2023/5/27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内容如下: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幸福产业和高端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现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全域旅游是指将全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现集群发展,全民共建共享,以旅游休闲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特色为引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旅游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因,壮大精品旅游产业,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全要素提升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文化圣境·健康福地”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擘画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融合发展新愿景,不断提升山东省旅游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基本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贯穿到全域旅游工作各环节、各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发现美丽、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旅游休闲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会展旅游结构层级,提升精品旅游的文化厚度、科技高度、服务温度、体验深度,营造安全有序、生态优美、设施完善、居民好客、赏心悦目的全域旅游环境。——坚持党的领导,将发展全域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建、全民共享的发展机制。——坚持跨界融合,树立旅游空间消费观,顺应旅游资源普遍化、城乡面貌园林化、城乡功能休闲化、三次产业旅游化、“三生三美”景区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旅游+”“+旅游”,构建开放融合的旅游休闲产业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的特色,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开发,遵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3.发展目标。到年,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贡献更加显著,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引擎,旅游业在更高层次上成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新动能产业,“四新”促“四化”的主导产业,“三生三美”的示范产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优势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产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山东省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1亿人次,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对就业和税收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0%,省内居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达到6次,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走在前列。到年,旅游发展方式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的新动能全面形成,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全面得到完善,旅游休闲强省地位更加巩固,东方文化圣地、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优势得到全面彰显,把山东全域建成生态大花园、美丽大公园、精神大家园。二、坚持科学规划龙头引领4.推进“多规合一”。各级政府将旅游主管部门纳入规划委员会,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各级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功能区规划,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休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用海需求,旅游部门要参与相关旅游影响评价。旅游发展规划由各级政府组织编制,应与城乡规划相衔接,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规划由共同的上一级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政府协商统一编制。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应当符合本地城乡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经同级旅游部门审核后,按照程序上报审批实施。5.完善规划体系。统筹文化和旅游休闲发展,编制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旅游专项规划、旅游功能区专项规划、乡村旅游提升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休闲重要专项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制定实施分工方案与细则。6.优化发展布局。按照“海陆统筹、城乡一体、区域协同、覆盖全域”原则,推进城乡旅游充分发展、东中西均衡发展,构建“十大文化品牌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旅游连绵带+旅游度假区与旅游景区+旅游镇村”旅游目的地体系。重点推进一圈、两带、六区、八大风景廊道建设。一圈:省会城市群旅游圈;两带:仙境海岸休闲度假连绵带、大运河文化旅游经济带;六区:济南—泰安—曲阜—邹城山水文化旅游、青岛海洋山岳城市旅游、烟台威海山海岛综合旅游、日照滨海旅游、沂蒙红色文化旅游、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六大特色旅游功能区”;八大风景廊道:仙境海岸、山水圣人、亲情沂蒙、齐长城、大运河、水浒、黄河、鲁中山区风景廊道,形成点、线、面全面发展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三、推动全域旅游集群发展7.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挖掘弘扬齐鲁文化精华,突出精品化导向,依托儒学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化朝圣、国学研修、历史体验为主要内容,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验、传承创新基地,打造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丰富的滨海旅游、民俗文化、道教养生等资源,拓展蓝色海洋空间,提升蓬莱阁、昆嵛山、崂山、天台山、刘公岛等文化内涵,打造仙境海岸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平安文化和“五岳独尊·天地泰和”大泰山旅游资源,突出泰山文化名城、生态宜居样板两大特色,打造平安泰山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天下第一泉景区为核心,打造山泉河湖城一体化泉城济南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齐文化、齐长城、周村古商城等文化旅游资源,培育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打造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运河沿线世界遗产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统筹推动遗产保护和遗产传承,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郓城、梁山、东平、阳谷等水浒文学名著旅游资源,打造水浒故里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沿黄河城市和黄河口生态湿地旅游资源,培育多姿多彩的黄河绿色生态长廊,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临沂、枣庄、淄博、潍坊、莱芜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亲情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恐龙化石、火山和蓝宝石、风筝、年画、红高粱等旅游资源,打造鸢都龙城文化旅游目的地。与各市政府签订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联合推进协议,完成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规划。8.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立足山东农业大省特色优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旅游齐鲁样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培育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渔夫垂钓、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精品。引导泰山、蒙山、微山湖、东平湖、海岸线、齐长城、黄河、运河、沂河沿线地区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大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圈,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乡村旅游园区。借鉴欧洲城堡式乡村酒店开发模式,打造一批庄园式精品乡村酒店。到年,实现乡村旅游消费亿元,年达到亿元。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打造一批朱家林式的国家“双创”旅游基地,培育乡村职业经理人、乡贤名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支持一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旅游企业领军人才回乡开展“双创”活动,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到乡村助力旅游发展。组织引导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以“齐鲁乡愁·山东老家”为主题,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整理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技艺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创新策划开展花会、灯会、庙会、山会、歌会等民俗活动,打造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旅游品牌。提升沂源七夕情侣文化节、六月六伏羊节、滨州胡集书会等文化旅游节会活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等资源的保护,建立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探索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古居、古井、古树、古桥、匾额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结合“空心村”改造,建设一批精品民宿村、旅游度假村。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支持具备条件的村庄依托旅游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联合体等,开展党组织联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健全完善“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民宿改造提升、房屋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安排就业、培训指导以及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培育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鼓励包装开发面向自驾车游客的原生态农副土特产品,培育推出系列化农村旅游商品。因地制宜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县发展乡村旅游。9.培育海洋旅游聚集带助力经略海洋战略。深入落实经略海洋战略,制定《海洋旅游经济振兴工作方案》,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港口,推进中国(青岛)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开展青岛、烟台邮轮无目的地公海游试点。支持通过缔结友好港或姐妹港协议、组建港口联盟等形式,加强与东北亚、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区港口合作,将青岛、烟台国际邮轮母港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性国际邮轮母港”,威海、日照建成邮轮访问港和游艇帆船基地。引进国际滨海度假酒店品牌,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饭店、精品酒店,培育滨海休闲度假酒店集群。进一步提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层次,形成像夏威夷、芭提雅、海南亚龙湾、海棠湾层级的休闲度假胜地,打造海洋旅游聚集区和国际著名温带海滨度假连绵带。拓展滨海休闲业态空间,合理布局生态公园、汽车驿站、房车露营地、沙滩休憩、海水浴场、滨海康疗等休闲度假设施和业态,推出一批沙滩啤酒节、葡萄酒节、音乐会、旅游演艺节目。积极支持发展帆船体育、潜水冲浪、低空飞行、水上飞行器、游艇体验等海上旅游新业态。大力培育游钓型游艇产业,建设海洋牧场生态综合体,做强“渔夫垂钓”等休闲渔业旅游品牌。打破冬春淡季旅游瓶颈,培育海水热疗、海水温泉、观天鹅、冰雪旅游等项目。推进“齐鲁美丽海岛”建设,开发游钓型游艇、海上观鸟、海岛度假、婚庆旅游等新型旅游体验产品,利用无人岛优质沙滩、鸟类栖息地等特色资源,支持发展度假酒店、游艇俱乐部、休闲垂钓基地。滨海腹地重点提升山岳、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品质,挖掘养生文化,推出一批海洋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等海洋旅游购物品牌,打造“仙境海岸·养生福地”养老健康旅游服务经济带。以烟台葡萄酒文化为主题,整合葡萄种植、葡萄酒庄、葡萄酒小镇等资源,培育世界著名“葡萄酒海岸”。10.构建山水人文画廊拓展精品旅游空间。以泰安、济宁为核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美丽画卷。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享誉国内外、彰显儒家文化永恒魅力的研学旅行圣地、教育培训基地和文化创意高地。深度整合大泰山旅游资源,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徂徕山红色文化等,开发养生、休闲、度假等精品旅游。打造“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泰山大生态带,培育中华祈福文化、国际化山岳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再现“启跸回銮图”历史长卷。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依托齐国故都、鲁商源头、聊斋故里、陶琉名城、足球起源地等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建设齐长城生态旅游带,构建齐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发挥鲁风运河独特优势,拓展运河航道,实现升级扩容,加强各类遗址遗迹保护区、主题公园、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等建设,打造“一条河了解中国文化精华”的“美丽长河”“魅力长河”“经济长河”“共享长河”,构筑彰显鲁风运河风采的人文生态画廊。11.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胜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挖掘山东省丰富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深化沂蒙精神内涵研究,突出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红色精神,唱好“新时代沂蒙颂”。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加强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做好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挂牌立碑工作。突出沂蒙老区、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建设,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研学旅游目的地体系,推出“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线路。建好用好山东省党史馆、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革命历史展览馆、沂蒙红色文化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相结合,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推进红色旅游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使红色旅游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红色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到年,重点培育10个红色旅游经典。12.塑造著名城市旅游品牌壮大集群板块。坚持“世界眼光、中国典范、山东风韵”,融入城景一体文化旅游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支持各市突出核心吸引物打造、旅游业态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文明环境提升四大要素,创建国际国内著名旅游城市。突出三核带动:济南打造国际泉文化休闲名城,加快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培育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打造明水古城全球首席泉水生态文化区,打亮“一湖一环”和“明湖秀”,彰显百年商埠、齐烟九点、鹊华烟雨古城风韵,再现“鹊华秋色图”。青岛打造国际海洋休闲名城,坚持“传统文化·时尚表达”“中国文化·世界表达”,将八大关、啤酒博物馆、滨海木栈道、栈桥等培育成城市靓丽名片。提高青岛啤酒节、国际电影节、国际马拉松、帆船拉力赛等节会赛事的国际化水平,彰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地位,培育成音乐之岛、影视之都、啤酒之城。烟台打造国际海岸养生名城,统筹养马岛、芝罘岛等开发利用,培育烟台山·芝罘湾都市休闲区蓬莱阁·登州古城仙境休闲区两大城市地标。举办世界老年旅游大会,提升中国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等节事活动影响力。各市重点依托城市中央商务区、特色建筑、历史遗存等,打造知名城市地标,建设一批集金融、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高端新区、街区。加大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风情街区、重大文化片区、重要开埠区、古街巷、百年老字号等特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积极培育会展、商务、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发展夜景、夜购、夜娱、夜休闲等旅游项目。提升完善城市机场、车站、码头零换乘交通体系,合理布局游客咨询服务网点。推动各市向游客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科技馆、美术馆、纪念馆、体育馆,城市公园实行游客与市民同等待遇。探索建立全省公共资源型景区“5·19”中国旅游日等免费开放日和免费开放周制度。13.提升大项目大企业构筑旅游产业高地。全面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经典项目建设,每个品牌重点策划培育1-2个文化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国际级地标性尖端放电项目。提升5A级景区,融入现代科技、文化创意,鼓励“老树发新枝”。推进泉城夜宴、东方影都、尼山圣境、张裕国际葡萄酒城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竣工。加快策划落地济南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泗水泉林泉群、临沂古城、中华国医坛世界养生城等一批国字号重量级的地标性旅游项目。鼓励支持各类旅游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支持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整合旅游资源,实施连锁经营,跨界运营,组建山东文化旅游集团,积极推动银座旅游、济南文旅、青岛旅游等跻身全国百强旅游集团行列;支持山东龙冈、台儿庄古城文旅集团等旅游企业上市;重点引进中国旅游、华侨城、中青旅等大型文化旅游集团落户山东;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创新旅游投融资模式,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支持旅行社网络化经营,鼓励旅行社通过合资、品牌连锁、特许经营、代理、批发等模式,到省外、境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四、推进全域旅游跨界融合14.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挖掘始祖文化、儒家文化、齐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齐鲁运河文化、齐鲁名人文化等优秀齐鲁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把孔子仁爱和合精神、墨子文化创新精神、鲁班工匠精神、孙子兵法谋略智慧和哲学思想等转化为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儒学文化、兵学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非遗、地质科普文化等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全面统筹文物资源、文化艺术事业、文化艺术产业、非遗和传统民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文物资源的旅游利用水平,完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推出一批代表山东文化特色的吕剧、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经典剧目,丰富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加快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动漫、网游、网络视听、虚拟现实等新兴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在山东主要景区和度假区设立齐鲁文化讲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展演、山东绝活等进景区、进旅游度假区、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文化活动模式。到年,主要旅游城市、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少打造1个常年演出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15.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跨界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催化、整合与协同、辐射作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五大新兴产业融合互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好客山东网、好客山东APP的旅游宣传咨询、网络预定、招商引资等功能,重点涉旅场所实现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开发建设旅游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分享评价、定制旅游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山东。实现导游证核发、市场监管等旅游政务服务网上一站式办理。主要旅游区实现实时客流监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短视频等新平台,实施旅游精准营销。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可穿戴、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渗透应用。打造一批知名旅游电商品牌。开展智慧旅游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推进高端装备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游轮、游艇、房车、新能源汽车、钓具、帆船及户外休闲等旅游装备制造业规模,加快邮轮、通用飞机、海洋牧场平台等高端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探索智能导游等旅游服务机器人制造。发挥青啤博物馆、海尔集团、东阿阿胶景区、烟台张裕等工业旅游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工业遗存、老旧厂房、废弃矿山矿井等,开发建设文化展示、创意体验、科技博览、旅游购物等项目,培育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推进医养健康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国际国内一流康养企业,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特色医疗、保健养生于一体的康养小镇。挖掘泰山、沂蒙山、崂山、蓬莱阁等道教养生文化,发展海洋康养、温泉康养、海水热疗、中医药康养等旅游业态。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与旅游互动发展。设立精品旅游产业母(子)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设立旅游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挂牌。16.拓展旅游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挖掘各行各业中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历史、现代的优势资源,与旅游广泛融合,打造优质旅游产品,释放“倍增效应”“叠加效应”。提升城旅融合水平。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旅游小镇、风情县城,完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依托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传统村落,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推进科技教育与旅游融合层级。充分利用国学、海洋、气象、地质、高科技、工农业等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资源,建设一批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自然观赏型、文化康乐型研学旅行基地,指导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好集体研学旅行活动。发挥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秘书处作用,推出成人礼、开笔礼等研学游活动。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气象公园以及山地旅游等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避寒度假目的地。扩大体育与旅游融合覆盖面。大力发展房车露营、低空旅游、帆船旅游、山地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业态。培育国家级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赛事,办好泰山国际登山节、黄河口国际马拉松、威海国际铁人三项赛、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潍坊国际风筝会等品牌赛事活动。策划举办有地域文化特色及面向不同群体的路跑、骑行、垂钓、武术等主题赛事活动。17.挖掘会展旅游经济巨大潜能。在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研究制定会奖旅游扶持政策,构建有效支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市制定相关办法。借助大事件、大机遇,联动国字号协会、学会和机构及在鲁高校、行业企业,挖掘会奖旅游潜在的项目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推进城市会奖品牌营销,深化“会奖大使”项目,构建精准营销推广体系。合理规划会奖旅游功能布局,完善“1+N”配套,1个重点场馆,N个酒店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济南、青岛等板块集群发展,充分释放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会址的后续效应。支持临沂发挥国际商贸城、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优势,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商谷”。引进会议组织品牌机构和领军人才,提升全省会议服务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构建优质产品服务体系。深化与世界旅游组织的合作,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论坛和旅游会展,积极争取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儒学大会作为永久性会址。提升好客山东贺年会等“山东好时节”旅游节事品牌。五、持续提升品牌化国际化水平18.突出品牌高端化。以“好客山东”为统领,以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为支撑,制定“好客山东”品牌提升计划,构建多层次、全产业链的旅游品牌体系。提升旅游城市、景区、度假区、酒店、旅游购物、旅游服务品牌层级,打造中国旅游品牌强省。按照国家级特色景观名镇标准或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一批品牌航空旅游小镇、帆船旅游小镇、葡萄酒旅游小镇。培育壮大泰山封禅大典、济南明湖秀、菩提东行、神游传奇等知名旅游演艺品牌。擦亮青岛啤酒、张裕葡萄酒、东阿阿胶等工业旅游购物品牌,打造烟台苹果、胶东刺参、崂山绿茶、日照绿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推动济南、青岛、烟台搭建全省旅游商品集散平台,优化平台销售、展示、交流、休闲、旅游商品生活化等功能,聚合旅游商品创新理念,推动优质产品旅游化发展。拓展线上线下两大市场,支持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景区、特色商品街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游客聚集区,鼓励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合作运营“山东好礼旗舰店”。提升“好客山东·山东有礼”“好客山东人·好品山东造”品牌美誉度。加大“好客山东”品牌海外营销力度,策划包装“孔子家乡·好客山东”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统筹举办海外商务会展、旅游交易、文化交流等展览推介,让“好客山东”品牌持续秀在内、响在外,打亮国际知名品牌。19.加快旅游国际化。重点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友城旅游交流,加大与国际知名旅行商的战略合作,推动将山东纳入其在海外的销售网络和营销平台,逐步加强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在港台、日韩、欧美等主要客源市场的推广,构建好客山东旅游休闲的全球营销网络。优化航线结构,支持青岛、济南增开加密洲际航线,烟台、威海、临沂、日照增开加密洲内航线。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国际机场增强面向日韩的门户功能,积极培育欧美、澳洲、俄罗斯等国际航线,适度加密东南亚航班,在航线营销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推进邮轮旅游通关便利化,争取取消邮轮旅游团体旅客大名单的报送,实现邮轮旅客边检通关“零等待”。提升邮轮港口基础设施,完善机场、码头、车站的国际化公共服务标识系统。逐步在市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及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开设国际服务窗口。提升公共交通、出租车行业和窗口单位服务人员外语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国际品牌酒店,支持本土旅游企业到出境游目的地布局酒店、航空等旅游项目。进一步加大入境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和扩大境外游客旅游消费。改善非现金支付受理环境。积极鼓励探索旅游包机、包船、高铁专列奖励政策。20.促进营销精准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有效运用公众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等多种方式,强化全域旅游整体营销。加强节会推广,积极参与、举办国际化、特色化、系列化的节会活动。加强公众推广,推进旅游宣传推广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场。突出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传播主题,瞄准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东北三省、中原城市群等,推出十大品牌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一个品牌,多种体验”的差异化产品格局。全方位建立海外市场旅游营销渠道体系。到年,海外市场旅游合作渠道商达到家,将外事、商贸、文化、协会团体等领域的交流渠道逐渐纳入体系。各市、各景区深度参与海外渠道商合作体系建设,积极出台相关营销政策。借势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六、营造高品质旅游环境2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山东省旅游交通规划,加快构建快捷通达、无缝连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高铁旅游经济圈发展,加快跨区域、重点旅游经济带内铁路建设力度,根据实际需求优化配置旅游目的地列车班次,全面提升铁路旅游客运能力。积极实施旅游公路建设和“高速公路连接线进景区”工程,推进旅游公路发展,创建最美公路服务区,公路沿线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花则花。鼓励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合理布设服务区、停车港湾、观景台、驿站、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加快仙境海岸、山水圣人、亲情沂蒙、齐长城、大运河、水浒、黄河、鲁中山区风景廊道规划,坚持依山、就势、临海,打造仙境海岸线“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的风情廊道,展现最美海湾、岸线、沙滩、海岛、海洋生物等生态自然景观。到年,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一级公路全覆盖,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3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实现等级以上公路全覆盖。加快构建绿道网,规划连接休闲街区、骑行公园、中央游憩区、城市游憩带慢行交通系统。探索“藤接瓜”模式,用绿道催生旅游驿站、乡村民宿、特色餐饮等旅游休闲业态。2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改造建设座高标准的旅游厕所。4A级及以上景区、重点交通服务区、城市繁华街区的卫生间设置第三卫生间。鼓励临街临景单位、对外服务场所的厕所免费开放。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旅游发达城市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省级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到年,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实现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域建立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重点涉旅场所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升级改造。对符合国家标准与要求的旅居挂车依法办理登记业务,并允许小型载客汽车牵引的旅居挂车通行全省高速公路。结合道路交通状况,制定旅居挂车分时段通行管理办法。鼓励汽车租赁公司优化经营网点布局,为游客提供一城租多城还租赁服务,支持共享汽车在旅游业开展试点运营。23.提升住宿餐饮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星级饭店、绿色旅游饭店,培育特色鲜明,体验性、参与性强的主题饭店、精品民宿、温泉酒店、连锁酒店、乡村客栈、休闲农庄、汽车旅馆,促进旅游住宿向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便利化转型升级。到年,实现每个市有高星级饭店。对0间客房以上并具有接待大型会议能力的新建饭店项目,在用地审批、信贷融资、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发展各类精品、特色酒店,支持和规范推进民宿等新型住宿业发展。支持住宿企业根据其用电特性,选择性执行两部制电价政策。执行两部制电价的可选择按变压器容量或合同最大需量缴纳电费,也可选择按实际最大需量缴纳。其它两部制电价政策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弘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鲁菜文化精髓,挖掘特色鲁菜、地方名小吃等特色餐饮,开展“好客山东名小吃”评选活动,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鲁菜特色餐饮企业和名小吃品牌店,完善鲁菜标准体系。培育一批胶东渔家、运河人家、水浒人家、泰山人家等精品酒店,打造“山东味道”“美食山东”品牌。24.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鼓励旅游企业开展个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在全省服务行业倡导“微笑迎宾、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好客准则,强化居民主人翁意识,发展壮大各类旅游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好客大使”等文明旅游选树活动,提升全省居民“好客度”。把旅游宣传纳入社会公益宣传体系。实施山东旅游知识读本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工程,普及旅游知识。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好客山东”金牌导游队伍,设计特色服饰,规范导游解说词,让导游成为传播齐鲁优秀文化和美丽山东形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培育创建“十家优质旅游服务企业”“百个优质旅游服务班组”“千名优质旅游服务明星”。健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联合执法3个机制,严守卫生、安全、诚信3条底线,对旅游市场秩序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实施天全天候、高频率、多形式的明查暗访。定期集中组织旅游综合执法大检查。建立旅游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和曝光平台,扩大旅游“红黑榜”应用。完善消防等安全设施,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和应急监管工作,落实涉旅场所安全主体责任、主管单位管理责任和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打造“山东优质旅游服务”品牌。25.构建精品旅游标准化体系。将精品旅游标准化建设纳入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重点,加快构建以国际标准为引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全面覆盖旅游产品、旅游业态、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新型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发展、规范发展、推进发展。加大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支持山东省各级旅游部门和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研究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建设运营标准。探索制定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等专项旅游服务标准。加快制定实施旅游公共服务与旅游安全、旅游市场秩序与旅游质量评价、旅游业节能减排和旅游环境保护领域标准。完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与服务指引、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基本要求等旅游信息与数据技术标准。健全精品旅游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以环境质量、旅游设施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为主要指标的旅游质量评价体系,支持各类旅游企业创建国家、省级服务品牌。26.强化全域旅游人才支撑。加强高等院校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依托普通高校开设“旅游精英人才班”,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知识扎实、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旅游精英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开展旅游行业全员学习培训,加强知名旅游企业家人才培养,继续组织开展乡村旅游带头人境外精准交流和旅游管理人才境外培训活动。坚持旅游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吸引现代旅游经营管理人才落户山东,旅游高端人才纳入绿色通道服务范围。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发挥全域旅游行业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七、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27.综合协调机制。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由本地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全域旅游工作推进机制,研究部署旅游工作,审议确定旅游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充分发挥各级旅游部门及涉旅部门单位作用,务实高效推进本地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旅游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内,通过内部挖潜等措施,配齐配强一线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各涉旅部门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责任单位,要明确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任务,细化方案,确定时间表、线路图,倒排工期,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坚持重心下移,突出县域,培育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宣传、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农工办、扶贫办等部门积极投身全域旅游。进一步完善省政府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旅游部门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全域旅游工作牵头抓总作用,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旅游发展重大情况。各市、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每年选择一个市、确定一个主题,举办全省全域旅游发展大会。28.政策集成机制。用足用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各项政策,按程序先行先试临时性的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研究探索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探索建立全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支持旅游规划编制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以及旅游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资金,加大对全域旅游的支持力度,对旅游“厕所革命”、五星级饭店、品牌连锁饭店、文化主题酒店、精品民宿、精品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旅游新业态等按规定给予奖励补助,制定《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奖励办法》,对年前率先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的市、县(市、区)给予表扬奖励。全域旅游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各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旅游宣传营销推广出国(境)严格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文明单位评选、考核的重要条件。出台扶持邮轮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经营单位,纳入会议、职工疗休养服务基地的项目站点。统筹旅游发展用地,建立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用地用海会商机制,市、县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适当增加旅游发展用地。对依托山林自然风景资源开发休闲度假、露营运动等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建设的项目,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完善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界定门票定价成本构成,逐步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在保留单票的基础上,逐步推行景点联票制度。29.资源整合机制。支持涉旅部门强化旅游融合发展职能。突破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旅游规划、资源开发模式局限,构建一体规划、协调开发、统筹管理的资源整合机制,加强部门会商,推进区域协作。建立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制度。创新培育以城乡旅居、避暑消夏、养生养老、艺术文创等产品业态为主题的新型旅游社区,营造主客共享空间,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参与感、获得感,形成常态化资源整合机制,让各类资源充分释放旅游功能。30.联合营销机制。整合宣传、商务、文化、外事、旅游、体育等部门营销宣传资源,完善联合推介,建立省、市、县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出资参与的立体化营销机制。将重点入境客源市场旅游推广纳入省级高层出访和接待来访活动,在山东省重大外事、文化、体育、经贸交流活动中,统一宣传“好客山东”和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统筹各方资源,建立各级目的地一体化营销机制,统筹各级各部门涉及城市形象宣传、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资金和相关资源,形成营销合力,达到最佳营销效果。31.联合执法机制。支持重点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所在地推行“1+3+N”旅游综合监管与执法模式。进一步强化公安、交通、卫生计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物价等相关主管部门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管责任,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旅游质监执法工作力度,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联合执法检查、投诉统一受理、案件分办转办和信息共享工作制度。建立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在重点旅游城市探索建立游客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制度。32.目标考核机制。结合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完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竞争激励、投入保障、督导推进、成效评估、责任考核等工作制度。健全发展全域旅游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加强省市县三级全域旅游统计队伍和旅游休闲数据平台建设。制定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细则,突出县域,省政府每年向国家推荐一批达到国家标准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方案落实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督查工作安排,压实责任,巩固成果,在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中走在前列,把全域旅游发展不断引向深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