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刘映伯
曾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那么有没有可能因为一句话而爱上一座阁呢?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对蓬莱阁再熟悉不过了。当我拨开神仙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迷雾,不由得为它厚重的历史背影而着迷。
从振扬门入蓬莱古城,即为戚继光祠及其纪念馆。我国古代十大名将之一的戚继光,在年仅17岁时,因父亲去世,袭职正四品武官,并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刻在祠堂的照壁上。戚继光自小苦读兵书诗卷,南征北战,从组建戚家军屡建战功,到改造军刀和狼筅完败日本倭刀;从研发鸳鸯阵和车营专克骑兵,到修筑金山岭长城和空心敌台北御鞑靼;再到总结经验撰写兵书被录入《四库全书》,他始终没有把个人功名作为追求目标。
蓬莱阁东侧的小小苏公祠,装载着千年以来,蓬莱人民对东坡居士的缅怀。率真直言、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的苏轼用一生诠释了“封侯非我意”。刚刚结束五年黄州贬官的他出任登州太守,尽管只任职五天,在蓬莱也仅逗留了二十余日,但他依旧不忘为民谋福解忧:针对食盐官营专卖制度的弊端,上疏朝廷改为自由贸易;针对蓬莱海防,又上奏宋神宗加强边防建设。他不仅给蓬莱阁留下了海市诗,还留下了盛赞蓬莱鲍鱼美味的《鳆鱼行》。
蓬莱阁后的照壁上有四个浑厚遒劲的大字“海不扬波”,是清朝山东巡抚托浑布到蓬莱督办海防时书写的。甲午海战时,日舰一发炮弹将半个“不”字打飞,幸运的是哑弹没爆炸,冥冥之中,似有神力保佑。
背负着如此厚重历史和文化的蓬莱阁,似乎一直很低调。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中国邮政总局已出版包含蓬莱阁在内的一套四张邮票,给出了中国四大名楼的权威答案,但相比之下,三处楼阁的名句大家耳熟能详,而蓬莱阁常被忽略到四大名楼之外。像黄鹤楼,有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像岳阳楼,有范仲淹“把酒临风”;像滕王阁,有初唐奇才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绝唱独步千古。连鹳雀楼都有倚仗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跻身名楼之势。但在我看来,楼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蓬莱阁始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年),似乎远晚于其他三个楼阁,但它没有屡建屡废或屡毁屡修,一直矗立至今,因而是四大名楼中保存最久的一个。除了名扬四海的八仙传说和海市蜃楼,蓬莱阁还可东临碣石,以观黄渤两海。因而纵然蓬莱阁无意封侯,但在我心目中,它应位列四大名楼之首!
从名臣名将到军事家和文学家,“封侯非我意”已形成鲜明的个性,渗入到蓬莱阁世代相传的血脉中。其实,无意争锋天下,惟愿四海太平,这不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