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野语》中大量士人以非正面的形象出现,士人精神品格的堕落在以往的正史和笔记中并不常见。从客观上来说,这与士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直接相关。但周密《野语》中如此集中地记录众多这样的士人,并就周密《武林旧事》和《癸辛杂识》两部笔记的记载来看,也无此类记载。周密何以将视角伸向士人的品行,又用如此沉重的笔触写就,下面试做简要分析。
周密作为士人群体的一员,对士大夫政治抱有极大期望。整体上说,《野语》记录的士人多具各种不良品德,这也是周密作为有良心的士人,以遗民身份苟活于异族统治之下,而对士大夫政治无法挽回败局所产生失望情绪的一种反映。
01复国无望的遗民情怀
喻学忠先生在《晚宋士大夫奢靡之风述论》、《晚宋士风主流论析》、《晚宋士大夫贪墨之风述论》、《晚宋士大夫隐逸之风述论》等一系列论文中,对晚宋之际的士人风貌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尤其探讨了晚宋士人的奔竞、奢靡、贪墨和隐逸的风气,并指出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道德的沦丧。南宋一直面临着来自金人和蒙古族的侵扰,朝廷内部也在党争中倾轧不断,但是当时的士人们仍然崇尚奢靡享乐,前赴后继地在名利场上追逐,逃避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充满了末世的消极颓废情绪。这样的情绪氛围中周密不可能视而不见,夏承焘先生《周草窗年谱》中考证,《野语》是周密“入元以后,抱遗民之痛,以故国文献自任”而写就。周密四十五岁时,南宋灭亡,《野语》成书于其六十岁之际,在元朝生活的十五年中,周密将亡国的苦痛和对历史的思考都倾注在了《野语》的撰写之中。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周密在宋亡后,词作“内容上流连风月的闲情雅趣己被凄苦幽咽的情思所取代,年临安陷落后他逃到绍兴所作的《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是其代表作。’其中更有“故国山川,故国心眼,还似王粲登楼”的肺腑之言,以王粲自比表达国破家亡之际忧时伤世的情感。周密作为遗民苟活于他朝的痛苦和对故国的深沉情感,使其以反思的态度来看待宋
朝的覆灭和讲述他所理解的历史。周密的记录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也贯穿了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在卷十七《景定行公田》中就有“今宋夺民田以失人心,乃为大元饷军之利”的直言记录,公开指出公田的实行是害民兴利的做法。只是不管如何深刻的反思都再也无法兴复故国,也正因此这份情感,其对历史的思索显得深切痛彻。正因历史不远,可以最大限度上接近真实;又因亲睹亡国之变,更能以亲历者的态度进行评说。如此是否对宋王朝有所功绩就成为周密评价士人的一个重要潜在标准。
02书读万卷的炫才之心
宋代印刷术己经非常发达,书籍的印刷使得士人阅读量大大增加,读书破万卷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仅增长了士人的学识,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并培养了他们善思明辨的思维特征。
周密家中藏书丰富,卷十二《书籍之厄》中提到有书“四万两千余卷”,金石之刻“一千五百余种”“庋置书种、志雅二堂、日事校雠,居然籯金之富”他的父亲更是博学多识,母亲也能背诵其外父的小词,在这样勤勉的父母熏陶下,周密非常喜爱读书,读书范围十分广泛。对于史书的阅读,更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卷十《史记多误》一条中就指出他在阅读《史记》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其中可见周密对《史记》的熟悉程度,并且思考非常审慎透彻。除此之外,周密在记叙的过程中,常有赞扬读书的观点。卷十四《继母服》中发议论曰:“乃知读书不多,不足以断疑事也。”《段干木》《蜜章密章》《避讳》等章中,也可看出周密读书内容之广,精读之深。《野语》中周密提到了众多的书名,在对这些书目的引用过程中,可看出周密书读万卷的深厚功底。从类别上来说经史子集无不包含,内容十分广泛。尤其在历史类的书目非常多,周密对史书的引用和评论更是信手拈来。下面对《野语》中出现的书目进行简要列举。经类:《尚书微子篇》《九经注疏》《周礼膳夫》《诗》《毛诗采菽》《易》《礼记少仪》《仪礼既夕礼》《春秋》《左传》。正史类:《史记》(《魏世家》《田敬仲世家》《殷纪》《年表》《天官书》《李广传》《李斯传》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史》《南史》《晋书山涛传》《唐艺文志》《唐礼乐志》《唐类苑》。野史笔记类:《中兴遗史》《国史本传》《建隆遗事》《秀水闲居录》《退朝录》《三京本末》《四朝闻见录》《四朝国史》《渑水燕谈录》《南烬纪闻》《幽懿录》《唐馀录》《邵氏闻见录》《夷坚志》《赵鼎传》《涧上闲谈》《张魏公列传》等。子书类《孟子》《列子》《荀子》《论语》《庄子》《中庸》《战国策》等。文和集类:洪舜俞的《乔行简赠祖母制》、刘禹锡的《杜司徒谢追赠表》、宋祁《孙奭谥议》、老泉《权书强弱篇》、苏轼《谏用兵之疏》、韩愈《潮州谢上表》、《文选》等。读书万卷必为高才,在其二十卷本的笔记中,竟可以看到如此之多的书名。以如此才华写就的著作,其见识气度自然不同常人,倘若没有《野语》等诸多作品,周密自己也必定会遗憾满腹才学未能现世。03年老之际的深刻忧思
《野语》成书于周密六十岁之际,在《论语学而》篇中有:“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古语,说明人生虽然不断老去,但是经验的积累会使人越来越窨智,有看透世事的洞达。周密从不惑之年就在元朝的统治下生活,一直到耳顺之际写就其重要的笔记著作《野语》。十五年间,周密的身份也由宋臣转变为异族统治下的低等臣民。亡国的苦痛,对故国的情感,遗民的屈辱都在年老鬓发皆白的时候郁结于心,成为生命中难以言说的沉重。《周公谨弁阳诗序略》中有“晚年展转荆棘霜露之间,感慨激发,抑郁悲壮,每一篇出,令人百忧生焉,又乌乌然称其为累臣羁客也。”山河破碎,国家破亡,漂泊异乡,心境自然凄凉悲苦。将这样的心情凝结在诗词作品中,才会有《白雨斋词话》中对其作品“苍茫感慨”的评价。周密在《野语自序》中写道:“老病日至,忽忽漫不省忆为大恨。闲居追念一二于十百,惧复坠逸为先人羞。”年纪大了,记忆力也在减退,加上身体多病。国事艰难遭逢多变,很多家传的资料已经散佚,只有尽量将记得的事件记录下来,才能无愧祖先。年岁己老的周密,虽身居吴地未曾有一饭忘齐。乡国之情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变浓变厚,而周密的故土和国家己无法再回到最初。周密之多情,早年离开的齐地尚且不能忘记,更何况是生活了四十五年的大宋王朝。书名为《齐东野语》就是自己对齐地怀念的证明,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故国心迹的含蓄表达。正是岁月积淀的睿智,使周密将深刻的反思融入到自己的文字之中,褒扬那些忠义为国的仁人志士,抨击那些陷国家于危境中的小人。《淳绍岁币》中对输纳岁币的无奈感叹,《降仙》中徽宗附身吟诗之凄然,《开运靖康之祸》中的眷眷故国之心。总之,正是年老周密在国破家亡之后,以看透世事的洞达写出了《野语》这一重要的存史之作。04结语
《齐东野语》是周密最重要的笔记之一,其随笔记录的众多条目中包含了有宋一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密以保存故国史料的使命感,博通古今的史学视野和严谨求实的执笔态度,成就了《野语》在存史补史方面的巨大价值。周密在《野语》中展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士人群体,他们不再是多数文献和研究中学者们褒扬赞美的谦谦君子和国之栋梁,不再是道德完美的简单符号,而是生活在红尘俗世中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会因生活困顿而感叹穷途末路,会在宦海沉浮中与时俯仰,随波逐流,甚至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下汲汲名利。诚然,周密《野语》中记载的士人只是宋季士人的一小部分,并且这些士人的评价中客观上浸染着周密的主观情感评价,虽不足以说明整个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但其作为一种确实的存在,应当予以正视,这对于整个士风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