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蓬莱阁 >> 蓬莱阁资源 >> 正文 >> 正文

以海市蜃楼闻名的蓬莱阁,真的能看到海市蜃

来源:蓬莱阁 时间:2022/9/12

中国有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还有就是山东烟台蓬莱阁,这也是四大名楼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鼓楼阁。自古以来就以海市蜃楼和八仙过海的传说而远近闻名,大家都知道海市蜃楼只是一种光学现象,在蓬莱海市蜃楼出现的次数确实最多,但来到蓬莱能看到海市蜃楼的也是要积攒好久的运气的。并不是人人都能像苏东坡一样在蓬莱呆上五天就能看到海市蜃楼奇观的。但可以欣赏蓬莱阁的美景,了解蓬莱阁的文化,也算不虚此行了。

穿过城墙大门,我们要登上面前的这座桥,这座桥也叫仙人桥,古话有云:仙人桥上走一走,健康又长寿,因为我们正在通往仙境的路上了。

环顾一下四周,大家也许会问这里是修筑的城墙吗?远远的看好像长城啊,其实这里就是蓬莱水城,古称登州港,为我国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港。北宋为了防御北方契丹族的入侵,在此建了一座水寨,因当时的水军驾驶的舰船叫“刀鱼船”所以这座寨城当初也叫“刀鱼寨。明洪武九年,为了抵御倭寇的侵扰,依照山麓地形构筑城墙和码头,疏浚小海,引海水入内,不仅可以用来停泊船舰,还能操练水师,明清两代,蓬莱水城也一直是海防要塞,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经镇守于此,所以又叫备倭城。

穿过检票口,我们首先会看到有一座四柱冲天式单檐彩绘坊,仿额上题“人间蓬莱”四个大字,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手迹。内外两边柱子上分别镌刻着书法家刘海粟提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的楹联。穿过这道牌坊也寓意着我们即将登临仙境之门。

顺着台阶,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弥陀寺。弥陀寺始建于唐代,因为整个蓬莱阁基本都是道教庙宇,所以这也是蓬莱阁景区唯一的一座佛教寺庙。这里也曾经是香火极盛的佛教传播基地。弥陀,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简称,弥陀寺就是为祭祀阿弥陀佛的寺庙。这里是弥陀寺前殿,也叫三门。左边这尊白面善相、手持宝杵的是密迹金刚;右边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将,两位一左一右形成护卫寺庙的第一道防线。

这里是弥陀寺的东、西厢。西厢,又叫祖师殿,中间主尊为慧远法师,左边为刘遗民、桓伊,右边为陶渊明、慧然。东厢,也叫关公殿。中间主尊为关公,右为关平、王甫,左为周仓、赵累。关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国东汉末年西蜀名将,(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静”之地,世俗的关公怎么会到佛寺里,成为佛界的神明?相传晋代高僧智者大师居当阳玉泉寺里时,当地乡民反映关公遇害,心怀愤恨,常于凄风苦雨之中显灵大呼“还我命来!”智者大师敬仰关公为一代名将,仁义至极,因此设坛超度关公,并对关公显灵说法,关公闻法后,愿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师念关公已入佛门,就将其塑在佛寺的伽蓝殿。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关羽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振,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各地纷纷修建关帝庙,在北方更被尊为“武财神”,进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正前方就是弥陀寺正殿,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号,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对这位至高无上的教主的敬称,意思是说佛的法力无边。大雄宝殿中间三尊为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左右两侧各有九尊罗汉,共称十八罗汉。阿弥陀佛是主宰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够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极乐世界,又叫“接引佛”。阿弥陀佛是观世音的父亲,他和弟弟大势至菩萨一起跟释迦牟尼出家,合称西方三圣,观世音的名字便是释迦牟尼起的,后来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就把观世音改为观音了,据说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都是纯粹是男性形象,因为中国古代处于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有机会出门走动,所以就把观音请到家中祭拜,但因男女有别,就把观音化身为女性的形象。但是佛经里也说观世音可以随机应变,用各种化身拯救众生,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形象和名称。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他们在和尚之上,菩萨之下,和尚经修行,得了道,便可以升为罗汉。

出了弥陀寺我们从左手边方向出来,拾级而上,在我们左前方有一块碑。这是感德碑亭。清康熙皇帝曾经下旨免当地田赋一年,地方官员以百姓感恩的名义建起了这座碑亭。实则是地方官员巴结奉承,溜须拍马,为皇帝作秀的产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碑南面刻有“万寿无疆”北面镌刻《重立感德碑记》。原碑早已毁坏,只剩下碑座,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为木石结构,式样为八角十六柱,拱顶飞檐式。

来源于网络

拾阶而上,我们来到丹崖仙境坊。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为它有了仙人的传说和仙境的美称,便名扬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寻仙和修仙,从一开始就与海中的神山联系着。方士们很早就从事着去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觅取不死之药的活动,并且怂恿帝王也去从事这类活动,三神山传说的扩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岛的仙境。在凡界人间,被称为道教胜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岳、洞天、福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道教胜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莱。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来叫“丹崖胜境坊”,是木质结构。清光绪末年被毁坏,民国初年修复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毁坏,这是1981年下半年修复的。“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阁时题写的。因为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上,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丹崖山古称蓬莱岛。自从有了三神山的传说,在我们汉语的词汇中,“蓬莱”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词。蓬莱阁是建造在仙岛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这个牌坊是蓬莱阁上标志性比较强的一个建筑物,大家可以在此摄影留念。文人李启垣在蓬莱阁上留下一副楹联写道:“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那跨过这座牌坊我们也就意味着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们继续游览。

进入仙境自然有神仙显灵,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显灵门。显灵门是天后宫的宫门。天后宫里供奉的是海神娘娘,过去渔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来这里祈祷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无事。为了不重复游览我们先往西走,到龙王宫去参观一下。

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四海龙王之首东海龙王敖广。古时候,渔民们驾一叶小舟行驶在风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祸安宁和神灵联系起来,于是,这笼罩着仙气的丹崖山便被渔民派上了用场。唐代,渔民们便在丹崖极顶(即如今主阁的地方)建起了龙王庙。北宋嘉六年,登州郡守朱处约见这里山高海阔,景致很美,便把龙王宫西迁,在龙王宫原址修建起巍峨壮观的蓬莱阁供州人游览。为了不与渔民的信仰相悖,在建阁时朱处约还耍了一点心计,他在《蓬莱阁记》中说,五谷丰登,非人力所及,而是海神的恩赐,由于原庙址地势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将龙王宫迁到如今这个地方。

龙王宫的占地面积为2117平方米。这里是龙王宫的前殿,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这也是守护蓬莱阁的第二到山门。

这里是龙王宫的正殿,请看中间端坐的是东海龙王敖广。他身边站立的是八位站官。东边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负责夜间在海上巡逻,发现情况,就及时向龙王汇报,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第二位是千里眼,顾名思义,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后面两位是我们熟悉的雷公和电母。西边第一位站官是赶渔郎,他负责把海中的鱼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也是最受渔民喜爱的一位。第二位是顺风耳,与对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俩。第三位是风神婆,肩背风口袋,手一松便能狂风大作。第四位是雨神,只要他用柳树枝蘸一下葫芦里的水撒向人间,便会下起绵绵细雨。八名站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

后面是龙王宫的后殿。大家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里龙王的脸黝黑黝黑的,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里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洒,讨个吉利。人们求雨说来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屡求不应,人们便把龙王抬到烈日下曝晒。据说,晒到他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兴云布雨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个地方龙王庙里供奉的都是东海龙王呢?龙王有四个,为啥单单供奉东海龙王,大家仔细看龙王手里拿的是什么,像一个圆球一样,里面就是火种,水火不相容,东海龙王连火种都掌握在手了,自然能成为四海龙王之手了,占据主导权了。

出了龙王殿,我们往左手方向走,就来到了子孙殿。这是古时候求子求孙的地方,子孙殿门上书“熊罴赐梦”的匾额。取自《诗经小雅*斯干》篇的句子,“吉梦维何,为雄为罴”因此“熊罴赐梦”是祝人生子的吉祥语。这里供奉的是送子娘娘。过去,人们喜欢多子多孙,所以那些嫌儿子少的和没有儿女的便到这里向送子娘娘许愿,祈求多生儿子或者生个好儿子。现在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所以这里就成为无子求子、有子求平安的地方。送子娘娘右手托着一个球,代表“求子”之一。身边供奉的是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眼光娘娘手托着一只眼睛,保佑您的孩子心明眼亮,疹子娘娘手托着一碗豆子,保佑您的孩子身体健康,不出水痘。旁边还供奉的有麒麟送子的雕像。

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后宫所属的院落。天后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戏楼,每年正月十六日为天后宫庙会,相传这天是天后娘娘的生日,蓬莱百姓从宋朝开始就把这天当作节日来庆祝。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组织各种民间活动,并在戏楼上献演各种精彩戏剧,歌舞,给天后娘娘祝寿,向海神娘娘感恩,祈祷娘娘保佑平安。北檐下悬“观止矣”匾额,即“叹为观止”。意思是说看了这里的戏,别处的戏就不需要再看了。戏台两侧柱上还刻有上联“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下联“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

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两两相对,象三台星座,三台星是星宿名,也叫三能星,属太微垣(天区名)。乾隆年间,时任山东学政、大书法家阮元命名此石为三台石,并刻石嵌在天后宫前殿外墙上。后来知府张酋认为六尊巨石排列形状象极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称为“坤爻石”。这六尊巨石,是开山建阁时留下来作为装点的。古人认为:天为乾,地为坤,男为乾,女为坤,所以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宫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后供的前殿,又叫马殿。内塑有两尊护法神像,东为嘉应,西为嘉佑,传说他们都是天后在莆田湄州降伏的妖怪,后来改邪归正成为保护天后的神将。

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块刻石,东为草体“寿”字,西为花体“福”字。均为五代道教名士陈抟所书。这个“福”字是由田、给、于三字组成,意为种好田地、给人幸福。我们当地称它为狗头福,多摹写在映壁上。“寿”字是由“富”、“弗”、“林”三个字组成,意为植好林木,富足长寿。(此碑是清代一位地方官吕周玉按他从华山带来的拓片摹刻的。)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天后宫二进院落与三进院落之间,面对这一单脊双出檐侧开山木结构的建筑,称垂花门。由门上两个倒垂的贴金花蕾而得名,是古时皇族或达官显贵内眷居室才有的专用装饰,显得庄重、严谨。据说在古时未经允许,贸然闯入垂花门,必受严惩。由此可见,天后娘娘地位极高。

请看这棵千年古槐-----唐槐。随说他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树龄了,但仍然枝繁叶茂,只是树干已经中空。传说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这里下棋,烈日当头,为了遮荫,铁拐李从他那宝葫芦里取出一粒树种,撒在地下,霎时间长出了这棵大树,于是浓荫蔽日,凉风习习,好不逍遥。清道光十六年(年),天后宫失火,烧毁宫观30余间,位于咫尺之间的这棵唐槐却安然无恙,实在四令人称奇!人们常说,神奇的生命之树―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而眼前的这棵唐槐也不比胡杨树逊色。看完唐槐,我们去天后宫正殿看看。

蓬莱阁的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后,再塑金身。天后是海峡两岸人民虔诚信奉的海神,各地称呼不一样,福建、台湾称妈祖,天津一带称天妃,一般渔民称她是海神娘娘。据说,天后却有其人,姓林,名默娘,福建兴化府湄州岛人,宋太祖建隆元年(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由于她生下后从未啼哭过,父亲给她取名“默娘”。默娘自幼聪明过人,襁褓中见神像,即“手作欲拜”状。5岁能诵,〈观音经〉,16岁得“天书”于枯井中,因而通晓变化,妙用玄机,并常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多次在海上保护遇难渔民和商船。

默娘28岁时,初夏的一天,父兄同船出海,突遇巨风狂浪,默娘手足若有所失,急赴海中,救兄生还,而父亲却遭灭顶之灾。默娘在大海中遍寻父尸,三日后负父尸归来,默娘悲哀日甚。九月九日。突然山头羽化,因常常显灵于海上,救苦救难,人们尊她为神。后来,历代皇帝均有赦封。宋徽宗给神女提写匾额,封为“崇福夫人”,南宋又封为“灵惠妃”,元世祖晋封为“天妃”。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封为“天后”。

天后宫正殿为庙宇式建筑,长16.43米,进深14.61米。中央高台上三面大水纹木格总的金身塑像为海神娘娘坐像,高约三米,侍立于左右的为四名侍女。东西两侧有八名站官,东侧为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和两名文官,一位文官手持圣旨,传达天帝旨意。另一位文官手持万法归宗,如果海中的鱼鳖虾蟹兴风作浪,他都记到小本本上,属于哪个海就交给哪个海龙王处置。西侧为西海广泽王、北海广润王,另外两位是手持环海司命,传达天后娘娘旨意的文官和手持印盒,管理行文盖章的文官。

后殿是天后的卧室,又称寝殿。门上的匾额“福赐丹崖”四个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题写的,意为天后娘娘把福气赐给每一位来到丹崖山上的人。正中供奉的为天后娘娘,侍女侍立两侧。东西两间设有木雕垂帘式寝床,是天后娘娘的卧室。大家看两边的床都是又瘦(寿)又长,所以代表着健康长寿之一,那为什么这里有两张床呢,因为海神都是在睡梦中救人的,蓬莱又处在黄渤海交界地带,为了公平,所以海神单日子就睡西边这张床上,双日子就睡东边这张床上了。

从天后宫院落东耳门向北,便是主阁蓬莱阁了,在蓬莱阁主阁对面的南墙上,刻着四个震撼心灵的红色大字“碧海丹心”,他不是文人墨客即兴而作,也不是王孙贵族赋雅所留,而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年5月来蓬莱阁所题。

年九一八事变和东北三省的沦陷,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慨,爱国将领冯玉祥更是怒不可遏,谴责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不抵抗”的卖国罪行,并组织抗日同盟军,南京国民政府惊恐不安,对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进行军事压迫的同时,还秘密对其内部进行收买瓦解,封官许愿,造成同盟军内部思想混乱和动摇。冯玉祥含恨离开察哈尔抗日前线。年6月30日和国民元老李烈钧一起登阁游览,在蓬莱阁上,与冯玉祥有着同样心情的李烈钧写下了一副对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随后请冯玉祥为自己的对联补额,冯玉祥拿起一支巨笔,蘸足了红墨汁,满怀激情的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鲜红大字。

现在,我们来到了蓬莱阁的主阁。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极顶,也就是前面所讲的龙王宫旧址。始建于宋嘉佑六年(年),是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有人称蓬莱阁为“江北第一阁”,并题有:“登上北方第一阁,身在蓬莱即是仙”的诗句。蓬莱阁历经宋、明、清的修缮扩建,逐渐形成今日的规模。蓬莱阁东西两侧为耳房、偏房,对称分布,这些台阶直接通往阁顶。蓬莱阁底层四面回廊,立有明柱十六根,正门上悬“蓬莱阁”的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蓬莱阁二层四面建有回廊,大家可以凭栏远眺蓬莱市容市貌,也可以观赏黄渤海的惊涛骇浪。我们现在就亲身登临感受一下。大家从左手方向上阁,右手方向下阁。

现在我们往后面走来到避风亭,亭子面相大海,室外狂风怒吼,亭内却纹丝不动。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来避风亭时曾经写下一副对联“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开轩秉烛,烛光故小竟长明”避风亭原名叫海市亭,是游览者观海听涛题写诗词的地方,所以亭内刻石多与描写海市有关,亭内嵌有石刻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的《观海市》石刻9方,描述海市最为真实得体。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蓬莱阁后墙外壁的石刻“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三方大型刻石,其中最值得回味和思索的就是这方“海不扬波”,这是山东巡抚托浑布所书,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他来到蓬莱,登上蓬莱阁,望着海天一色的大海,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四个大字,希望祖国万里海疆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但却事与愿违,“海不杨波”的“不”字上的伤痕至今清晰可见,这是年1月18日,日本侵略者的军舰横行于蓬莱海域,炮机蓬莱,一颗罪恶的炮弹击中了这个“不”字。所以这块石碑再一次提醒我们,海防不能松懈,武备定要加强。著名诗人刘征在观看这块石碑后也有感而发,写下了“碧血如潮百战多,赢来沧海不扬波。炮痕试剥苍台看,忍放承平人醉歌”的诗歌。

再往前就来到卧碑亭,亭内有苏东坡《海市诗》真迹刻石和《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得名,卧碑背面刻有楷书《海市市》,正面刻有行草《书吴道子画后》,清朝福州文人龚保琛游览卧碑亭有感而发,题联“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

再往前就是苏公祠了,这是为纪念北宋名臣苏东坡而建的祠,据说苏东坡在登州任上只不过匆匆五日,但忧国忧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